(一)流行病学
1.定义 人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重症患者起病急,早期表现类似流感,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2.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3.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4.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5.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二)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三)诊断标准
人禽流感病例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中的附件6《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分为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2)有病死禽接触史。
(3)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4)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5)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2.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或特异的核蛋白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他诊断者。
(4)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他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他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四)预防措施
1.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的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
2.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3.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4.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5.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6.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7.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8.可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防。应用中药预防本病的基本原则:益气解毒,宣肺化湿。适用于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工作程序
1.平时应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特别是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当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及时报告疫情,尽快转诊至有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
2.当出现禽流感或人禽流感疫情时,要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相关要求,做好病例日常监测、诊断、报告等相关工作。
3.接诊医生应将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转诊至有确诊能力的医疗机构,并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进行网络直报的单位要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4.医护人员工作时应当进行二级防护,穿普通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层防护服、戴防护眼镜和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穿鞋套。按要求对患者停留过的科室进行随时消毒,患者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
5.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时所需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转归等情况。
6.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临时性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