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
职业卫生(劳动卫生):是研究职业有害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及其防治的科学,属预防医学。
主要任务是如何识别、评价、控制和预测不良的职业因素及由此马起的健康损害,树立“三级”预防观意及群体和环境观念,从而达到保护并促进劳动者健康,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本概念
1.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
2. 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
3. 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置,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三、职业病的特点
1. 病因明确: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2. 群发性:在接触同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人;
3. 不可逆性:早期发现,合理治疗,较易恢复,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4. 一定浓度的接害因素: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是化学因素或物理因素,通常接触量是可以检测的,而且接触量超过一定浓度才可致病。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状态
1. 尘: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粒径为0.1~10微米;分散度越大,颗粒越小,悬浮时间越长,被吸入人体的可能性越大。烟雾尘组成气溶胶
2.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形成,如喷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3. 气体:常温、常压条件下,气态形式存在,如氣、氨、一氧化碳等;
4. 烟:直径小于0.1微米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锌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烟尘等;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途径
1. 呼吸道:最重要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汽、雾、烟、尘(较小颗粒)形式存在的尘毒,均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一旦进入肺脏,很快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特点:作用快,毒性强
2. 皮肤:重要途径。具有水、脂溶性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裸露的皮肤出汗时更容易被毒物侵害。
3. 消化道:可能途径,甚为少见。
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要点
1. 二人实验制度;
2. 器材:万分之一级天平(校准),箱式电阻炉(干净),温度计(校准)移液器(校准);
3. 坩埚:挑选,二次恒重;
4. 样品处置:平行样;
5. 特殊样品处理:加入硝酸,在120℃~170℃时,对硫化物氧化作用,使硫化物完全溶解;
6. 样品转移:少量多次洗涤,直至把垃洗干净,加热前样品必须搅拌均匀;
7. 加热温度:控制在245℃~250℃间,保持15min,温度过高,形式胶状物影响过滤;
温度计水银球不能接触容器底壁,保证测得的温度反映焦磷酸真实温度。
8. 样品二次转移:被转移的样品冷却至40℃~50℃,加入温度80℃的热水,双人操作;
9. 样品过滤:滤纸用慢速、无灰、定量滤纸,滤液不超过漏斗2/3;
10. 炭化,灰化:坩埚加盖,留缝,温度慢慢调高,使样品完全炭化;
11. 焦磷酸难溶物处理:加HF;
12. 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质控样品多保险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
13. 实验室环境条件。
七、质量控制
1. 现场采样:人为、环境;
2. 实验室检测:人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