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染的来源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是指食品由于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于自然本底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在于它的小剂量长期内照射作用。 其来源主要有:①空中核爆炸试验形成的放射性沉降物;②放射性核素废物的排放;③意外事故的泄漏。

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131碘和90锶。131碘是在核爆炸中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裂变产物,可通过牧草进入牛体造成牛奶污染。131碘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可被胃肠道吸收,并且有选择性地富集于甲状腺中,造成甲状腺损伤并可能诱发甲状腺癌。90锶在核爆炸过程中大量产生,污染区牛奶、羊奶中含有大量的90锶。90锶进入人体后参与钙代谢过程,大部分沉积于骨骼。

某些鱼类能富集金属同位素,如137铯和90锶等。某些海产动物、软体动物能富集90锶,牡蛎能富集大量65锌,某些鱼类能富集55铁。此外,尚有226镭、239钚、60钴、144铈、137铯、216钋、89锶和40钾等。

(二)流行病学特征

天然的放射性污染是指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向食品转移:①向水生生物体内转移;②向植物组织内转移;③向动物体内转移。最终通过食物转移到人体内部。

放射性污染对人类作用有累积性。多次长时间较小剂量的辐照所产生的危害近似等于一次辐照该剂量所产生的危害(后者危害稍大些)。

(三)临床特征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临床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放射病是由于放射性损伤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人体通过食物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一般较低,应主要考虑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白细胞减少是机体对放射性射线照射最为灵敏的反应之一。

摄食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可引起许多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癌变,如嗜骨性的90锶、226镭和239钋主要引起骨肿瘤,肝中储留的144铈和60钴等常引起肝硬化及肝癌,均匀分布于组织中的137铯和216钋等引起的肿瘤则分散在软组织中,有效半衰期越长,剂量越大,伤害作用也越大。其诱发致癌机理目前有两种假说:一是辐射诱发机体细胞突变,从而使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转变;二是辐射可使细胞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诱发恶性病变。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
136 8831 4070
售前咨询
189 0819 9416

地址: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28号C座1007

座机:028-8603 3376      售前:136 8831 4070,189 0819 9416     售后:138 8097 6133

邮箱:31530998@qq.com     网址:https://www.songhu.cn

微信咨询
Copyright © 2017-2024 成都松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94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