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昆虫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
二、暴发疫情报告程序
1. 初次报告
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
发生地点、发生时问;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
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报告时限一2小时
2. 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组织准备
核实诊断
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建立并检验假设
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完善现场调查
报告交流反馈
四、调查处置现场前期准备
人员:流行病学人员、实验室人员、临床人员。
物资:采样用品、检测试剂、车辆、笔记本、防护用品、消毒物资。
技术储备:调查方案、调查表制定。
五、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要点
追溯传染源,识别传播途径,切断传播,控制流行。
1. 对病例的调查,重点考虑饮食因素。人群通过食人肠道传染病疫病原体而受感染。对于个体病例,重点应调查其饮食史;对于暴发流情行,需要调查病人的共同饮食因素(一种或几种共同暴露的食物、饮水)。同时,调查应考虑个体反应因素,因为食人污染食物的人群,可能只有少数或个别发病。
2. 调查食物因素时,需要考虑食物供应范围。人群流动频繁地区的食品集中供应点(如街头熟食摊点),其污染食品可能被不同居住区人群购买、食用并造成感染,则病例地区分布较散;食品加工企业的一批污染食品,可能被供应到不同城市,则病例分布可表现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散发、多点暴发或流行。因此,发现污染食品并追踪来源和供应范围,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病例并建立起流行病学联系。
3. 考虑病原体来自于环境。环境水体是某些病原体的滋生场所水体内病原体大量繁殖、大范围扩散或者污染水产品,可造成人群的疾病暴发流行。因此,开展肠道传染病调查时,环境尤其是与人群生活接触密切的水体,是调查的重要内容。
4. 流行病学调査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肠道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对于肠道传染病疫情的调查,需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推断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可能环节的病原存在,综合考虑两方面结果以判断感染来源和传播因素。在对不同地区的疾病暴发流行进行调査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共同的暴露因素,利用实验室检测发现不同暴发疫情中病原体的相似性,综合分析,可能会发现表面上互无联系的暴发疫情实际上具有共同的饮食因素。
六、肠道传染病控制要点
1. 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2. 确定疫点和疫区
3. 严格消毒环境和灭蝇
4. 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与消毒
5. 食品卫生管理
6. 开展动物检疫和管理
7. 健康教育
8. 环境安全性评价
七、诺如病毒暴发防控要点
1. 人传人
传播风险: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环境
防控措施:厕所及粪便处理合格;个人规范洗手;环境消毒
2. 食源性
传播风险:带毒厨工污染食物(最常见);带毒的水污染食物;牡蛎等带毒
防控措施:直接接触食品必须戴手套、口罩,有胃肠不适不得上岗;符合标准的水,生熟严格分开;吃!熟!食!
3. 水源性
传播风险:桶装水;管线污染;生活用水不消毒或消毒不合格
防控措施:加工、采购、使用
4. 种传播途径
传播风险:爆发范围扩大、时间延长
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八、建议
1. 采样:尽早(第一天的三个样),采什么(呕吐物、粪便、肛拭子、水、食品、环境涂抹物)。
2. 请求上级业务部门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水、食品?压力传递。
3. 结论要慎重(考虑全面)。
4. 不能全相信当地的调查情况,需要自己去摸清真实的情况。
5. 现场:学生分布的情况,食堂和饮用水、生活用水情况。
6.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能力建设,既要回答检测到了什么,又要回答排除了什么(阴性也有意义)。
7. 危险因素分析:排除法(水、食物、接触、气溶胶)。
8. 临床知识:是否需要医疗机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