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毒的原则
1.环境及物品日常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l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
l日常预防性消毒时,在无明确污染的情况下可采取先消毒后清洗去残留的程序。
2.日常预防性清洁消毒时应首选物理消毒方法
l使用化学方法消毒时,优先选择刺激性小、环保型消毒剂。
3.所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消毒产品相关规定
l需有效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及备案,并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配置和使用化学清洁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l穿工作服、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并确保有足够的通风。
l摘除手套和脱卸个人防护用品后应及时彻底清洗双手。
二、消毒对传染病防控的意义
1.对消化道途径的传播:消毒非常有效
2.对接触途径的传播:消毒非常有效
3.对呼吸道途径的传播:消毒部分有效
4.对虫媒途径的传播:消毒部分有效
5.对血液、体液途径的传播:消毒部分有效
三、消毒的目的:切断传播途径
1.对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物品或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日常消毒)
2.对存在、曾经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物品或场所进行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疫源地消毒)
四、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法
(1)热力消毒法
湿热法:包括蒸煮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干热法:燃烧法、烤箱法。
(2)辐射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法
日光暴晒法
电子灭菌灯法
电离辐射法
(3)生物净化法
2.化学法
熏蒸法
浸泡法
喷雾法
擦拭法
3.物体表面常用消毒方式
(1)喷晒消毒:地面、墙壁、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
(2)擦拭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
(3)浸泡消毒:不怕湿的物品,包括餐饮具、玩具等。
五、消毒剂依据作用水平分类
l灭菌剂
杀灭微生物范围:一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病毒
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
l高效消毒剂
杀灭微生物范围:一切致病性微生物,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消毒剂:含氯消毒剂、臭氧、甲基乙内酰脲(海因)类化合物、双链季胺盐类
l中效消毒剂
杀灭微生物范围:除细菌芽孢外的各种致病微生物
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醇类、酚类
l低效消毒剂
杀灭微生物范围: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和亲水病毒
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季胺盐类、氯已定等胍类